近几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以智能交互平板为代表的智能教学设备不断被应用至高校课堂,促使高校在教学组织方式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与创新,但是由于目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育未能全面融合,信息技术的介入,并未能完全有效解决高校课堂教育中存在的根本问题。
学生对大学课堂智能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和教育信息技术滞后发展之间的矛盾已制约着教育效果的提升,构建现代化智能课堂是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根据目前新信息技术发展现状,结合在高校教学课堂内在需求,通过完善智能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教学形态改革、开放多元化学习资源建设、人性化的学习体验、智慧化的学习系统支持,以解决传统课堂根本问题,建立起现代高校智能课堂。
注重培训与沟通,确保教师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模式顺利转型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知识扩展迁移能力培养是高校智能课堂的典型特征,其教学和学习模式与传统课堂差异大。在智能课堂中,其教学观念、教学组织流程和教学方式手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课堂教学组织结构与流程得到了“颠覆”。
从传统课堂的“教师主导”“先教后学”“望屏解读”“参与度低”,依靠教师“个体经验”决定教学策略变革为智能课堂的“以生为本”“先学后教”“灵活机动”“互动协作”,并以大数据测试分析结果决策教学策略,做到有的放矢的备课,实现“以学定教”。智能课堂强调学生在上课前学习并参与测评,教师依据课前汇总测评分析结果,找到学生学习难点和共同的失误,实现精准把控,实施分层教学,组织分组讨论、开展精讲点评、采用分层练习、发布个性化的作业等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措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实现“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变革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知识扩展迁移能力培养”的智能课堂模式。
可见,相对于传统课堂,智能课堂的教学模式变革是显著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可能不适应这种变革,需要加强对其的培训。培训内容应该涵盖智能课堂的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模式、设备使用、系统操作、智能测试、分析软件应用等,确保每位教师和学生均能接受系统化的培训,增强对智能课堂的适应和掌控,保障智能课堂的教学效果。
搭建多样化教育资源生产体系,促进共享教学资源多样化和高质量
齐全优质的线上共享学习资源是智能课堂建设核心部分,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生终身学习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当前,大学在线教育资源主要依赖教学机构组织教师、专家来单方面生产、传递,主要以精品课程、继续教育课程公开课及幕课等形式提供教学教育资源,但仍满足不了学生多样性的需求,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拓展能力不相适应。
建设多元化教育资源体系需要采取“群创共享”和“开放协同”的生产模式,促进学习资源的多元化与持续进化,以充分满足大学生不断增长的各种个性化学习需求。为丰富、优化学习资源,一是多途径鼓励教师参与线上教育资源建设,激励校内教师电子课件分享,根据共享课件的质量评价分数作为课程质量评价的一部分;二是多举措提升学生参与资源建设的主动性,对学生自创并分享的课程学习资源、帮助其他学生解答疑问,有效参与学习资源质量评价等都可以获得相应的激励分数,可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在保证学习资源的质量方面,需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资源引入评价制度体系。比如某个教师将自己的电子教案分享到后台系统,一方面后台专业评审人员可对其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学生或者其他教师也可对该学习资源进行评价,通过打分、点赞率或者评价留言等,后台按照评价规则进行综合计分。将最终评分排名靠前的学习资源自动纳入智能课堂学习资源中心,让智能课堂学习资源中心成为一个能自我完善、不断进化的动态资源生态圈,确保智能课堂中学习资源朝着高质量方向转化。
推动智能课堂教辅人员工作转型,强化保障服务能力
智慧课堂的管理是一项工作内容复杂,需要多部门协作的系统性工作。由于智能课堂涉及的面大,课前课后形成多条信息链条,后台系统24小时不断运行,这与传统的多媒体课堂有本质的区别。在传统多媒体课堂上,相关教辅人员的定位仅是设备维护和管理人员,负责多媒体教室的教学设备能正常运行即可。
而在智能课堂中,由于其教学活动边界与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在智能云系统的教学资源需要管理,在课堂教学中要频繁互动,对各项教学与学习轨迹全过程采集与分析,服务器与后台软件需要维护更新,学生对教师课程评价及时汇总放送等,其管理任务复杂繁多,工作内容贯穿整个教学工作的课前、课中和课后。这就要求对课程教辅人员的角色重新定位,工作内容需“转型升级”,既要在保障教学设施设备时刻正常运行的同时,还得兼顾教育资源、学生学习轨迹信息的后台管理等工作。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网